海爾互聯網轉型全揭秘|張瑞敏:海爾你學不了,最關鍵一點是“放權”!
2016-11-30 09:18:40 來源: 點擊:
海爾你學不了,最關鍵一點是放權在海爾創牌大樓餐廳,每天在這里吃飯的人絡繹不絕,夾雜著各國口音。有來海爾調研的學者,有EMBA總裁班學員,更多的是全國各地的企業家,甚至有專門機構組織商務考察,到海爾學習
海爾你學不了,最關鍵一點是“放權”
在海爾創牌大樓餐廳,每天在這里吃飯的人絡繹不絕,夾雜著各國口音。有來海爾調研的學者,有EMBA總裁班學員,更多的是全國各地的企業家,甚至有專門機構組織商務考察,到海爾學習,現場體驗海爾人單合一雙贏模式等。
張瑞敏說,現在每天到海爾來參觀的企業非常多,包括中國許多大型企業,他們組團來到海爾,希望用海爾的模式。但很多企業來了后,覺得聽起來很好,但根本沒法做,因為這里最關鍵的一點是,領導者必須把權力全部讓渡給部下。
海爾在第一階段組織構架的改革,做的就是這樣一件事,去掉來自于組織內部的阻力,去中間層、去隔熱層。
“對于很多領導人來說,他不愿放權、不敢放權、不會放權。”張瑞敏說,不愿放權,因為這個領導舍不得,放了權自己什么都不是了;不敢放權,因為一放就亂,因為他就靠權力來管理企業,又怎么放權呢;不會放權,就是不知道怎么把權力逐步下放。現在,海爾也在探索怎么逐步放權這個問題。
像自主經營體演進成小微,就是在探索這個問題。
張瑞敏說,原來的自主經營體是各自找用戶,在放權過程中產生了各自為政的問題;小微雖然小,但所有資源都在一個平臺上,比如研發部門,原來定位是研發產品,變成小微后就是要把全球研發這項技術的資源都吸引過來,這樣,企業就變成互聯網的一個節點,就變成無邊界的了,一切目的在于滿足用戶需求,這就是小微要達到的目標——三自:自創業,自己找用戶;自組織,自己根據用戶需求去整合全球資源;自驅動,根據用戶需求不斷地創造新的增值空間,“三自”不斷循環,不斷地孵化引領市場的新項目出現。
長期觀察海爾的財經作家郝亞洲認為,當海爾追求讓市場配置資源時,權力被讓渡給用戶,固有組織內上下級關系變成了創業者和平臺服務者之間的關系,這其實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顛覆。假如這種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話,一定會出現中高層為了維護權力讓變革停滯的狀況。
“但要創造一個有創造力、有創客、有生態圈的公司,就必須重新分配權力,要把權力自上而下的模式打破。但當頂層的人不愿意放棄權力時,又如何幫助各個層級的人開展一個不需要頂層批準的變革呢?”哈默說。
什么能避免你的員工,成為僅僅會執行的木偶人?
哈默注意到很多在硅谷創業的企業,當他們還是小公司時,充滿活力,可一旦成長為大公司,創新卻變得很難。
在哈默眼里,那些充滿激情、創新能力強、適應能力強的公司多是小公司,比如美國晨星公司,這個全球最大的番茄醬制造商只有150人,因為人少,協調的成本很少。
全球增長最快的游戲公司supercell,稅前利潤15億美金,只有69人,一半是研發,這家跨國公司在中國有分支機構,2個人[W用2]。5個人就能組成一個項目團隊,單位作戰效率非常驚人。
哈默說,如何讓大企業變得更有激情、更有創造力,適應性更強,這不是某個企業的問題,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。
張瑞敏在和哈默交流時認為,全世界的大公司都在談以人為本,但事實是以人的執行力為本,不需要員工有思想,你一定要執行命令,所以改變起來很難。
第二是文化的問題,大企業只注重紀律和效率,改變很難,包括美國的大企業也以一樣。
海爾曾經也是以執行力強為企業文化的,但現在,海爾要構建以一個以創造力為本的執行力。隨同調研的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談到,現在,企業進化的速度趕不上人進化的速度。海爾是把企業里的人進行了一場徹底的大換血,以人的創造力為本,而不是以執行力為本。
當整個組織構架調整為平臺主、小微主、創客三類人的節點組織后,決策權、用人權、分配權全部讓渡給小微,“他們有了這三項權力,項目就做起來了。”在張瑞敏看來,這實際上是把人徹底解放了,讓每一個人成為創業者,能夠體現自身價值,而不是成為工具。
“要進行這個改變,必須要有驅動力,這個驅動力就是薪酬,這個是核心的核心。“張瑞敏對哈默說。
海爾曾經請IBM來做薪酬設計,這個設計就是以職位、崗位為基礎,是靜態的,你在這個崗位上,你就拿這個錢;現在是用戶付薪,一下就打亂了組織結構,把串聯的變為并聯的。
2011年,海爾兼并日本三洋白電,三洋白電虧損了8年。張瑞敏問,誰對虧損8年負責?所有的人都說自己沒有責任。研發說,我是根據上級命令研發的;制造說,我是根據研發的產品來制造的;銷售說,你制造好了我來銷售,市場覺得這個產品不對路,我也沒法。大家都拿錢,但誰都對結果不負責任。
海爾兼并三洋后,改變了流程,所有人都要共同為市場負責,把串聯式組織結構變成并聯,如果產品賣不出去,研發的也要承擔責任。賺著了,大家都有錢。結果,海爾接手三洋8個月就止虧了。
張瑞敏談到三洋白電說,其實日本企業員工非常努力,企業非常優秀,但他們不具備互聯網時代所要求的必要素質,就是和用戶零距離。日本家電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他們和用戶之間的距離非常大。現在,全世界的組織基本上都是串聯,而不是并聯。
海爾直面的問題,是對試錯的承受力
哈默教授調研的主題,其實,也正是困擾現在很多企業CEO的一個問題:在互聯網時代,大企業如何顛覆自己,來適應時代的變化?
去年,財經作家吳曉波到全國各地跑企業,他看到的情況是什么呢?中國的很多實體企業的老板在想著怎么轉型;跑到北上廣的咖啡廳,看到80后,90后都在談怎么創業。
這一年4月,吳曉波被李克強點名叫到國務院去開2015年一季度經濟形勢座談會。坐在他旁邊的,正是張瑞敏。
吳曉波問張瑞敏,你怎么看外界對你的評價?他說,如果我再管別人怎么想我,我就不改革了,反正海爾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家電企業了。
“為此,海爾放棄了傳統的對績效的單一追求。”這是張瑞敏在2014年12月海爾創業30周年的講話時提到的。今年1月,他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也說,中國傳統就是以成敗論英雄,企業為此承受了很大的壓力。
像京東這樣,一直在虧損一直在融資,2015財年繼續虧損94億人民幣,但估值很高;亞馬遜也虧損,估值也很高。相反,一旦蘇寧虧損,人家就會覺得它不行。
張瑞敏說,海爾轉型的難度就在這里,既要變成創業公司,但利潤還不能怎么下降。
2015年,海爾集團實現全球營業額1887億元,同比下降6%,但利潤180億元,同比增長20%。線上交易額從2014年的548億元增加到1557億元。
海爾內部人士跟本報記者交流時流露出他們的顧慮,外界在看海爾2015年的財務數據時,他們會盯著下降的數據看,但利潤增長20%,很多人會忽略。
哈默和海爾輪值總裁梁海山交流時也談到這個問題。他問,比如,海爾和惠而浦競爭,這種新的探索帶來的競爭優勢體現出來嗎?
梁海山的回答很坦誠,他說,這種探索并沒有完全達到目的,有的小微做的好,有的做的不好,改革的成效最終表現在市場競爭力上是有一個過程的。轉型帶來的困惑是存在的,到現在為止,對新的機制的理解清晰了很多,現在已經進入軌道了。
張瑞敏到美國接觸了很多大型企業,他們對張瑞敏說,你這個方法不錯,但是我們現在改變很難。為什么?第一,受到了華爾街的壓力。對華爾街的利潤承諾必須實現;第二,把企業解構之后,幾十萬人怎么辦?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,他們覺得這個很難做。
張瑞敏說,海爾真正要直面的問題的,是對試錯的承受力。這幾年試錯過程時間這么長,就是因為需要掂量和斟酌。容忍程度太高,太大,可能會出現后面沒有辦法控制;太低,轉型又轉不動。怎么拿捏這個程度很難,這就像凱文•凱利在《失控》中所說的,“進化的代價就是失控”,想發展就必須進化,進入進化的過程就很難控制。
“管理創新幾乎相當于重建,任何來自于外部的企業局部案例都無法給你最直接的指導意義。那么,只有試錯了。對于任何一家公司的管理創新,一定要帶著耐心去看。”郝亞洲在《向海爾學習轉型時的“八大注意”》中能夠寫到,那種眼看樓起了,樓倒了的事情,是海爾、華為這些挺立30年的企業不會做也不可以做的。
“但不管怎么說,方向還是對的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我們的這個探索走在前面。”張瑞敏對哈默說。
今天還認為海爾是個白電制造商,你就大錯特錯了!
2016年春節剛過,馬云在浙商總會的一個演講視頻在網上流傳,這場演講馬云重點談了他對20116年經濟形勢的研判。
馬云說,阿里現在花最多的時間在想,公司內部怎么改,組織、人才、文化,商業模式,才能適應未來5到10年的變化。
2016年也是韓都衣舍創業的第10個年頭,日前,韓都衣舍CEO趙迎光在第52屆泰山管理論壇上提到同樣的問題——“我也一樣,努力思考著未來的方向。朋友圈刷遍了:錯過什么,都不要錯過這個時代。這到底是個什么時代?如何才不會錯過這個時代?”
在海爾調研時,哈默也向海爾提出了同樣的問題:他列舉了四個公司,微軟、戴爾、惠普、英特爾。十年前,這四家公司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四家IT公司,他們的首席執行官都是名人,他們的研發資金都非常雄厚,他們和全世界最好的咨詢公司合作,但他們為什么錯失了移動互聯網的機會?
哈默的答案是,“因為他們領導人的智慧沒有跟上時代變化。”
不過,馬云在浙商總會講,未來該走怎樣的路,企業家的解讀和經濟學家的解讀是不一樣的。改革是逼出來的,辦法是逼出來的。
“時代的公司到底是什么?他不能再是一家店鋪、一個簡單的商家,他是一個能夠不斷升級自己的系統。”趙迎光在泰山論壇上說。
2016年1月,韓都衣舍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韓都衣舍這個平臺升級打造成一個互聯網品牌孵化基地。
馬云則以一戰、二戰,以及伊拉克戰爭為例,說明原來的組織,一個師一個師地大規模地作戰,這樣的情況沒有了,現在是一個平臺作戰時期,你要明白,你的企業,今后什么部門最具創新和殺傷力。企業永遠要把資源放在可以聽見炮火聲身的第一線上去,讓一線的員工創新速度越快,創新的成本越來越低,你才可能贏,原來的金字塔的構架會被徹底顛覆。
這一點,史玉柱在2015年的集團大會上也有過闡述,他說,未來的公司就是一個平臺,公司組成一個大平臺,然后讓很多小的團隊在上面跑,誰跑贏了就成功了。
史玉柱說,在組織構架上要扁平化,扁平化就是要建立強大的平臺,誕生出更多新項目。2015年11月18日,他發微博表示,已經將巨人公司160名干部砍到只剩27人。
但張瑞敏面臨的,顯然是比史玉柱更大的壓力,因為海爾是一個6萬人的大企業。
2000年,張瑞敏參加達沃斯論壇后,寫了一篇《新經濟之我見》,里面提到一句話,“企業不觸網就死亡”。今年全國“兩會”期間,海爾輪值總裁周云杰回憶說,當時張首席提出這個觀念時,很多人懵懵懂懂,張首席本人感覺大方向是這樣,具體怎么變革、怎么做,他說也沒有完全考慮清楚。
2016年全國“兩會”期間,面對記者的提問,周云杰的回答非常明確:我們的創新、顛覆、向互聯網企業轉型,經過一個過程的思考和積累后,現在做到了。企業轉型為不再是制造產品的組織,而是孵化創客的平臺。我們不再只生產家電產品,而是每一個家電都變成網器,連接用戶,產品本身可以和用戶交互交。
企業平臺化,是很多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的目標。哈默在調研現場提了一個問題:海爾要打造一個開放式平臺,那些想和海爾成為合作伙伴的,海爾這個平臺有哪些核心能力幫助他們成功?
哈默教授關注到很多平臺,比如蘋果的IOS系統,吸引了超過7億的用戶;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,像磁鐵一樣吸引大家。
哈默教授注意到,海爾正在構建的,也是這樣一個能夠自演進的生態系統。
“那么,怎樣才能創造一個別人從來沒有創造過的平臺?什么樣的平臺才可以給業務帶來新價值?”哈默問。
哈默的問題,遠沒有問完。
......
西方為什么越來越關注中國的企業和中國的經濟管理理論?
哈默一行并不是唯一關注海爾變革,前往海爾調研的專家還包括量子管理學提出者丹娜•.左哈爾,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(IMD)教授比爾•費舍爾,《第三次工業革命》作者杰米里•.里夫金、人力資源管理大師戴維•尤里奇這些全球管理學界大咖。
記者注意到,2013年,自海爾啟動“三化”改革后,先后邀請了《失控》作者凱文凱利、《大數據時代》作者舍恩伯格、《長尾理論》作者安德森等全球互聯網思維代表人物來到海爾。3月底,《大爆炸式創新》的作者拉里•唐斯第二次來海爾進行了幾天的調研,并參加了海爾“創客咖啡”活動。
海爾“創客咖啡”模式,借鑒的是美國質量學會負責人斯蒂文•海克的做法,斯蒂文•海克以世界咖啡屋的形式舉辦可口可樂全球實驗室論壇。有研究顯示,人在喝茶、喝咖啡等休閑狀態時,思想最活躍也是最自由,彼此更容易進行思想碰撞、產生好的觀念及方法。
“企業在處在向互聯網轉型中,這個階段需要融資、需要團隊重建、文化重建,需要對于商業模式的反復碰撞,再大的企業,都需要外腦不斷刺激他們。這是一個企業痛點,需求非常大。”非創不可創始人趙龍說。
與此同時,作為全球大企業邁向互聯網轉型前沿陣地的實踐者,海爾吸引著全球管理學界的目光。戴維•尤里奇注意到,全球著名的大學里,關于海爾的案例研究有45個。2015年,《海爾:與用戶零距離》的案例被收入哈佛大學商學院案例。這個案例是2015年最受哈佛師生歡迎的案例之一。
“中國企業從來沒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論,全是以西方為師。過去,我到國外是去請教他們,我們有這個問題,你看怎么辦?商學院會告訴我們答案,那些大企業會告訴我們他們的做法。然而,現在某種意義上,我們是和他們一起探討。”張瑞敏說。
這種現象并非海爾獨有,包括達沃斯論壇,這幾年中國企業家漸漸登臺成為主角。而全球知名大學越來越歡迎中國頂級企業家去演講。最近的一次是2月23日王健林在牛津大學的公開課講萬達怎么國際化。
西方為什么越來越關注中國的企業和中國的經濟管理理論?
這其實是中國對外輸出的一種升級:從產品輸出到輸出管理思想。像萬達、華為、BAT等一批企業,都是在與世界巨頭的鏖戰而成長起來的,是完全可以與世界一流企業并肩的。就在一個多月前,海爾剛剛斥資54億美元收購了GE家電。這些中國企業的經濟管理與企業哲學對于后發國家、乃至發達國家,都是具有參照價值的。而能幫人賺到錢的事,天然有了輸出基礎,容易被接受、被尊敬。
“那么,海爾的經驗,中國企業如何復制?”這是哈默在調研中問張瑞敏的最后一個問題。
現在,很多來海爾的企業說,你們能不能拿出一套流程來,我們拿回去就用。
張瑞敏說,傳統的管理有明確的流程,我們以前學豐田,把它那一套流程拿回來用就行了。我們拿不出來,現在很多東西正在優化,我們把共贏增值表正在做動態優化。我們現在還沒有把我們正在做的,變成一套可以操作的體系。
上一篇:華為內部學習OPPO和VIVO,任正非說了啥?
下一篇:華為共享服務中心的成長之路

考察研學聯系方式/參觀預約申請
- 聯系電話:010-52463211
- 聯系手機:13661395399
- 聯系人:萬斌老師
考察公開課推薦
- 2025年公開課考察計劃
- 2025年11月24-25日 對標阿里巴巴&抖音&網易 學企業出海營銷實戰
- 2025年8月21-22日 考察領軍企業出海秘籍 對標華為、聯想、傳音 出海實戰案例
- 2025年5月12-13日 中國企業出海營銷的制勝之道 考察美的、名創優品、希音
- 2025年7月12-13日 北京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、京東 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3月28-29日 上海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2月21-22日 深圳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4月21-22日 揭秘品牌背后的創新營銷密碼 對標小紅書、抖音、瑞幸咖啡、東鵬特飲
- 5月19-20日 對標上海星巴克、東鵬特飲、霸王茶姬、泰山原漿 學習智慧零售打造
- 2025年4月28-29日 走進北京阿里&智譜&京東&華為 對標AI賦能企業增長的新紀元